角標

滿載了各種智慧

傳承至今的工匠技術

在鞆町,將老舊建築物解體,重新利用這些建材建造新建築物,這樣的工程被反覆地實施。

包含重新利用舊建材的工法在內,鞆町的歷史建築中使用了許多的傳統技法。

傳統建築物的復原修理

  鞆町的大多數建築物,在建後都進行過數次改建、增建或用途的變更。現在各位所在的這棟建築物,被認為原是明治時代初期所建的町家,經復原修理而成。復原修理時,會調查樑柱等材料上殘留的加工痕跡,以及受到風雨侵蝕的程度等,一邊確認建造時原有的樣態,一邊進行工程。

鞆町獨有的技法

  這棟建築的柱子上,使用了鞆町獨有的繼手工法。所謂繼手,是指將兩件材料依其軸線方向接合的工法。這棟建築建造時接合了幾乎同樣長度的柱子來使用,可猜想到在海運發達的鞆町之中,從以前木材就是以一定的長度為其流通規格。

修復修理的流程

  興建時使用的木材和屋瓦等建築材料上,留有許多可藉以得知其加工時代與方法的重要線索,因此會使用各種技法,盡量保留原本的材料來進行復原修理。這棟建築在復原修理時,新材料與舊材料的修補痕跡上未加著色,使其痕跡容易辨認。

請找找看有哪裡經過修理。

 

體驗用的繼手

使用完畢請放回原位

大工

木工的技術

  鞆町建築為了不浪費木材,而用了各種工法。有只切除腐蝕部分,以新材料加以修補的「矧木」,和柱子底部損壞時使用的「根繼」、填補舊木材的孔洞之後加以利用的「埋木」等技法。

根繼

  傳統建築物的柱底部分,會搭在基石之上,由於其位置接近地面,容易受到雨水和白蟻侵害。更換掉整根柱子太過可惜,而會使用稱為「根繼」的技法,只更換柱底損壞部分。此外,為使柱底與基石能緊密接合,會配合基石的凹凸對柱子的底面進行加工,這種技法稱為「光付(Hikaritsuke)」。

矧木

  柱子和屋樑等的側面出現損傷或腐蝕的狀況時,只去除損壞的部分,黏上新的材料加以修補的手法。使用同一樹種,配合木紋用接著劑使新舊材料合為一體,盡量保留舊建材進行修補。

埋木

  重新利用舊木材時,會有以往加工留下孔洞的情形,對孔洞留在會讓人看見的位置的木材,會用同一種材料配合木紋加以填補,使舊時的加工痕跡變得不醒目後再使用。包含埋木在內,經過部分修補的木材,其新添補部分的材料會隨時間過去而收縮。因此,對於新添補上的材料,會事前預想它的收縮狀況,加工成比原本的材料大約3mm左右的大小再補上去。

泥水匠

泥水匠的技術

傳統建築物使用的土牆種類,大致可分為塗布柱子之間的土牆,讓柱材露出表面的真壁,及覆蓋住柱子與土牆的大壁這2類。大壁會以泥土覆蓋住各個柱子,較真壁有更高的防火性能,因此經常使用在倉庫等處。

蔦掛

  在建造大壁時,會用竹架作為土牆基底,稱為「小舞」。在裝設小舞時,在柱的表面挖出槽紋,稱為「蔦掛」。將小舞掛在柱面的槽紋上,減少固定小舞用的釘子之負重,是使土牆不易崩塌的手法。

灰泥

  灰泥包括以石灰岩為主原料的「石灰灰泥」,和以取自貝殼的貝灰為主原料的「貝灰灰泥」。

鞆町可見的泥水工程

  在鞆町主要使用的,是以石灰為主原料的灰泥。石灰灰泥是在消石灰(氫氧化鈣)中,添加鹿角菜、布海苔這些海藻煮成的糊與寸莎(稻麥桿或麻等切碎的纖維材料)所製成。

  在鞆町可看到用這種灰泥混合松煙墨,塗成灰色的牆,以及用黃色黏土混合牡蠣殼粉和寸莎,建成被稱為黃大津的黃色外牆。

白漆喰

白漆喰と灰漆喰の建築物

灰漆喰

黄大津

瓦工的技術

  鞆町的町家,每座建築物都鋪有屋瓦。鞆町的瓦稱為燻瓦,是未加釉藥燒製的建材,主要使用的是四國的菊間、讚岐地區產的屋瓦。

鞆町可見的鋪瓦工程

  在鞆町可見的屋瓦種類,有本瓦與棧瓦2種。這些屋瓦依燒製時代與瓦窯的不同,在尺寸上有所差異。

在鞆町-

  在鞆町,舊屋瓦會被回收再利用,同棟建築物上也常使用不同尺寸的屋瓦。

本瓦

  鋪設本瓦的建築歷史較為古老,鞆町在明治時代晚期以後逐漸開始使用棧瓦。

棧瓦

  老式的棧瓦在瓦片隆起的部分突起成三角形,被稱為鎬棧瓦。

金物

金工的技術

  江戶時代和明治時代的建築物上,使用的是日本自古相傳的釘子,被稱為「和釘」。和釘在古代便已使用在法隆寺的金堂,用於建造神社與寺廟等各種建築物上。與現今的主流,截面呈現圓形的洋釘不同,一根一根用手工敲打鍛製的和釘有著四角形的截面,和建造木造船時使用的船釘十分相似。

  鞆町自古以來鋼鐵業發展興盛,在本地鍛製以船釘為首的各種鐵製品。除了「和釘」,使用於建築物的「鎹(形似現在的ㄇ字釘)」等金工品,也有可能是在鞆町所製造的。

關於鞆町的鍛冶文化,在福山市鞆之浦歷史民俗資料館可以獲得詳細的說明。

耐震

耐震措施

  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在維持建築物的往日外觀的同時,也必須確保建築物的耐震性。此外,與現在的建築不同的是,以往的建築物在地震時並不會抵抗震動,而是藉由讓建築物本身稍微變形,以吸收地震的力道,防止倒塌。施行措施的同時,理解對耐震的思惟差異是很重要的。

建築物的健全化

  在傳統建築物中,有些因風雨造成的腐蝕及白蟻蟲害等,使得樑柱結構與外牆、屋頂等建築各部分老舊化。更換這些損壞的建材,使其回復正常的狀態,是建築物耐震化的第一步。

屋頂的輕量化

  以往建築物的屋頂,在屋瓦下會鋪土來調整角度或整體的外形。因此建築物的上半部非常笨重而容易失去平衡,在地震時易造成倒塌。去除瓦下鋪的土,可以提高建築物的耐震性。

增築牆壁

  建築物的牆壁除了遮擋風雨與外界視線的功能外,在地震等災害時可耐受施加於建築物的橫向力道,達到防止建築物倒塌的作用。因此均衡地增築牆壁,對於提升耐震性是非常有效的。

保護建築物免於地震災害的3要素

從各種角度防範地震災害!